近期香港社會動蘯,不少大人都感到情緒困擾,其實小朋友也一同受影響。說到學童抑鬱,在我過往接觸過的個案中,年紀最小的只有八、九歲,多數是混合多個原因導致,例如家庭不和、父母離異、學習困難、成績與社交問題等。
香港學童抑鬱的數字與世界各地的數字差不多,約是1.3%,雖說不是特別嚴重,但絕對需要社會多加關注。在學校裡,要靠班主任、輔導老師與社工的合作,為學生提供情緒支援。學校在通識課程中亦可加入情緒管理教育與教材,讓學生了解更多相關資訊,學習自我管理情緒。
家長當然也要多觀察小朋友的情況,看看他們有沒有出現抑鬱的症狀,例如情緒低落、經常哭泣、缺乏自信、沒胃口、沒希望、沒動力、失眠、集中力下降、過分擔憂,甚至有自殺的傾向,如有需要,要尋求專業協助。若確認小朋友患上抑鬱症,家長就要多學習與接受,千萬不要標籤小朋友。
平日與小朋友溝通,都需要一點說話技巧,避免一開口就質問他們的考試成績,以免增添他們的壓力。可嘗試多聊一些輕鬆話題,例如午餐吃了甚麼,小息時玩了甚麼遊戲,看了甚麼有趣的故事書等。說到底,家長還是不要太緊張,因為家長的緊張情緒,都會令小朋友感到緊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