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筆時仍未知疫情何時完結,大眾亦擔心口罩不足、外出風險等,就連大人也可能感到擔心,不斷去想怎麼辦與搜索相關資訊,甚至會食慾不振、發惡夢、肌肉繃緊、心跳加速、上氣不接下氣、胸口翳悶,常疑心覺得喉嚨不適、想咳嗽、無助、感到挫敗、沒希望等等。
那小朋友呢?全港學校延長停課,最早也要復活節後才復課。不能上學,更不能隨意出街,活動空間與「放電」機會大減,又見不到朋友。對此,小朋友可能表現得不理解及變得情緒化,感到緊張、不開心、害怕、恐懼、焦慮、擔憂等,因而可能出現多投訴與發脾氣等行為。
家長可以怎麼辦?當然要多關注小朋友的情緒,家長可以記著以下六個重點:
一、肯定感受
小朋友可能會有很多情緒,家長千萬不要否定他們的情緒,例如可以說「你覺得……因為……」、「大人都覺得擔心不安」、「你有這感覺很正常」等。亦可運用生活化比喻,讓小朋友明白肺炎疫情是會過去的,譬如說肺炎就像一場大雷雨,雨愈來愈大時,大家都要避雨,不過雨過後就會有彩虹。
二、鼓勵分享感受
問清楚小朋友的情況,了解是什麼令小朋友困擾。小朋友未必能用語言清晰表達情緒,可以跟他們看一些關於疫情的資訊,再問他們的感覺,之後以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。家長只需要陪伴在側,注視及形容畫作,例如說:「你畫了兩條直線」,而不用對畫作點評,毋須讚或彈。
三、保持社交
小朋友可能會掛念朋友和親友,可讓他們以視像通話,亦可鼓勵他們主動關心身邊人,或分享與上載近期照片。
四、親子遊戲
扮演遊戲可以讓小朋友表達內心的感覺,例如父母跟子女可以輪流扮演醫生、護士與病人,可使用道具如醫療玩具、棉花、雪條棒等。如果家裡沒有,可讓小朋友畫出來。
五、提升安全感
家長一定要多陪伴小朋友,肯定地表示是大家一起面對疫症,並讓小朋友知道只要勤洗手與少出街,便會安全無事。不要因為以大人的焦慮來恐嚇小朋友,例如千萬不要說「你不洗手,下一個就是你病」、「你以後都見不到媽媽」等。
六、定期做運動
定期做運動有益身心,建議家長每天陪小朋友在家做15-30分鐘的運動,如親子瑜伽、簡單健身操、跳舞、跳繩與彈跳運動等。
如果小朋友持續兩星期情緒過分困擾、變得暴躁、飲食及睡眠習慣改變,甚至出現倒退行為如夜遺尿,那便要找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幫手。